拼搏(中国)
拼搏在线登录

极端气候事件愈加频繁,202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如何?

   2025-07-08 南方能源观察91980
核心提示:2025年7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消息,当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4年为14.51亿千瓦),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1.5亿千瓦。入夏以来,华东地区,蒙东、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省(区)电网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国电力供应总体平稳有序。

2025年7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消息,当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4年为14.51亿千瓦),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1.5亿千瓦。入夏以来,华东地区,蒙东、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省(区)电网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国电力供应总体平稳有序。

在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能源研究院”)举行的2025年电力供需分析报告成果发布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总经理(院长)、党委副书记魏玢介绍:“综合考虑一次能源供应、经济增长和气象等重要边界,分析认为今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紧张的形势较‘十四五’前四年有所缓解,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足做好电力保供准备。”

2025年电力供需形势进一步改善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专家汲国强在发布《中国电力供需报告(2025)》时介绍,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较2022—2023年年均增速上升1.7个百分点,主要受经济平稳增长、极端天气和闰年等因素影响。

分产业看,2024年居民生活用电量两位数增长,第二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仍是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第一动力。在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制造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对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超过高耗能行业。

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平稳增长,总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用电量增速在4.0%—6.5%区间。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为电力需求增长提供有力支撑。5G基站带来的新增电量有望超过300亿千瓦时;全国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用电量有望超过1600亿千瓦时,较2024年增加约370亿千瓦时;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将达到1020亿千瓦时,较上年增加约190亿千瓦时。

分区域看,预计2025年各区域用电增速呈现平稳或较快增长态势。南方电网区域用电增速(5.7%)领跑全国。华东电网区域用电增速(4.9%)受外贸环境不确定性、上年高基数等原因影响较2024年显著回落。

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9.9亿千瓦左右,比2024年增长19.2%。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5亿、15.5亿、0.67亿、6.6亿、12.6亿千瓦,占比分别为11.2%、39.0%、1.7%、16.6%、31.6%,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8.2%。

汲国强介绍,迎峰度夏期间,预计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供需紧张,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具体来看,华北电网区域在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将出现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华东电网区域迎峰度夏紧张、迎峰度冬平衡有余,华中电网区域迎峰度夏平衡偏紧、迎峰度冬平衡有余,东北电网区域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平衡有余,西北电网区域迎峰度夏平衡、迎峰度冬平衡偏紧,西南电网区域迎峰度夏平衡偏紧、迎峰度冬平衡有余。

汲国强介绍,随着保障性、支撑性电源以及庆东、中衡、坤渝等特高压直流工程陆续投产,我国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将进一步增强。2025年全年电力供需形势整体较上年进一步改善。

受气候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气候事件呈愈加频繁出现态势。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5℃。预计未来5年气温将继续保持在或接近创纪录水平。

中国气象局6月27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袁佳双介绍,2025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然呈现多发强发的态势,降水量总体偏少,但阶段性变化明显,极端性突出。2025年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是3.4天,为历史同期最多,大风日数为199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4月11—13日,中东部爆发了大范围的极端大风,23个省出现了12级以上阵风,64个国家气象站最大风速都突破了历史的极值,此类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会造成严重的冲击。

国家气候中心做出了最新研判,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可能有较重的汛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需强化能源保障的监测和预警。

魏玢介绍,气候变化条件下,能源电力供应和需求都面临关键影响因素变化大、不确定性增多等挑战,电力供需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用电侧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降温、采暖负荷“尖峰化”特征明显。空调负荷峰值占总负荷比重已经超过三成,局部地区某些时间段甚至超过五成,成为影响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从发电侧看,截至目前,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5%,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具有日内出力波动大、极热无风、极寒无光、晚峰无光等特征,有效承载负荷的能力弱,影响电力供需平衡,这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气候弹性、安全韧性、调节柔性提出更高要求。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电力需求实现较快增长。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1.0%,其中新能源发电高速增长(27.3%),常规电源仅增长了3.8%。受常规电源增速慢于电力负荷增速、电力负荷日益尖峰化、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影响,“十四五”以来我国多次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电力供应紧张。

当前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加速推进。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舒安杰认为,在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天气因素、季节因素、网架结构、接入位置等将引起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供需关系变化和电价波动。发电企业的重心将从过去的稳量保产向量价统筹转变。因此精细化分时空的电力供需预测,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预测模型管理平台对发电企业优化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发挥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袁佳双介绍,中国气象局正在全面推进能源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到2027年覆盖能源规划、选址、资源预测、防灾减灾、气候生态效益评估、市场交易等多场景和短时临近至月、季全尺度无缝隙的一体化能源气象服务业务基本建立。

她进一步介绍,初步建成能源气象人工智能模型,24小时百米高度风速预报均方根误差小于两米每秒,总辐射预报均方根误差小于120瓦每平方米,风力发电功率预报准确率达到86%,光伏发电功率预报准确率达到88%,气象服务覆盖新能源场站数量明显增加。到2030年能源气象人工智能模型得到深入的应用,以风光资源精细化评估与功率预测为代表的气象服务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气象服务保障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安全成效更加显著。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拼搏(中国)
  • 节能网
    加关注9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拼搏(中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